
白光共焦法應用的光電傳感器,海伯森3D線共焦傳感器用于精密測量領域,國產傳感器的技術革新
- hypersenadmin
- 公司新聞
隨著精密制造業的發展,對精密測量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高精度測量儀作為幾何量精密測量的基礎,不僅需要超高測量精度,而且需要對環境和材料的廣泛適應性,并且逐步趨于實時、無損檢測。與傳統接觸式測量方法相比,光譜共焦傳感器具有高速度,高精度,高適應性等明顯優勢,被廣泛用于3D測量領域,包含單點光譜共焦位移傳感器、多點光譜共焦位移傳感器和3D線光譜共焦傳感器。
光譜共焦傳感器發展歷程
1940年,眼科醫生Hans Goldmann在瑞士伯爾尼發明了裂隙燈系統,用于眼科檢查。這個眼科檢測系統被認為是共聚焦傳感器測量系統的雛形。
1943年,Zyun Koana 發表了共聚焦傳感器測量系統設計圖,圖中明確展示了共聚焦測量系統的傳輸光路。

1951年,Hiroto Naora, Koana的同事, 在科學雜志撰文描述了共聚焦分光光度法。
1955年,Marvin Minsky制造出了首臺共聚焦顯微鏡,并于1957年申請了專利

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查爾斯大學醫學專業的Mojmír Petráň開發出了首款串聯掃描共聚焦測量系統,被認為是首款商業化的同類系統。
2006年,德國米銥公司推出全球最小直徑共聚焦傳感器探頭,為精密位移測量任務提供了新的選擇。
白光共焦法原理
光譜共焦測量通過使用特殊色散透鏡,延長不同顏色光的焦點光暈范圍,形成特殊放大色差,使其根據不同的被測物體到透鏡的距離,會對應一個精確波長的光聚焦到被測物體上。通過測量反射光的波長,就可以得到被測物體到透鏡的精確距離。

海伯森技術3D線共焦傳感器
2021年4月27日,海伯森技術(深圳)有限公司官方正式發布中國首臺3D線光譜共焦傳感器,助力工業級高精密光學測量傳感器國產化替代,這是國產傳感器的創新進步和榮耀體現。“方形頭,黑色外殼,對稱紋路的臉譜”,海伯森技術的3D線光譜共焦傳感器具有獨特的外形特征。

海伯森HPS-LCF系列3D線光譜共焦傳感器是一款根據白光共焦法原理成像研發出的高精度測量儀,產品具有出色的信噪比,適合高動態測量任務;優異的表面補光技術可以快速調節曝光時間,適應快速變化的反光特性,確保高精度3D測量。產品可廣泛應用于3C精密測量、工業半導體測量、鋰電檢測等領域。

使用海伯森技術的3D線光譜共焦傳感器,即使被測物體是強吸光材料,如黑色橡膠;或者是透明材料,如玻璃或者液體,都可以進行高精度的可靠3D測量。

————————————————————————————————
更多傳感器產品,請咨詢海伯森技術,專業國產傳感器研發生產公司,專注精密測量、3D測量領域,致力于建立一流的高端智能傳感器品牌。
公司主營:位移傳感器、光電傳感器、測距傳感器、激光傳感器、激光位移傳感器
包含:六維力/六軸力傳感器、高速工業相機、固態激光雷達、光譜共焦傳感器、tof激光雷達、和3D線光譜共焦傳感器。